朋友准备给孩子过生日:“哎呦,生日那天,爸爸正在出差,得让他协调时间回来。”

大家都说,这有什么关系,等爸爸回来再过就好啦。

朋友摇头:“这么有仪式感的日子,还是爸爸妈妈在一起比较好。”

很多人都觉得仪式感太飘渺,可事实上,普通的日子就因为这些仪式感,变得与众不同起来。

心理学家说:

那些能一代代传承“家庭仪式感”的家庭,亲子关系更幸福,孩子的归属感,安全感,目标感都很高,甚至身体更健康,学业成绩更优秀。

我不介意孩子以后会有怎样的成就,但我相信,被父母认真对待过,被仪式感充盈过的他,一定会像他爸爸一样,在童年的美好记忆里,绽放出热爱生活的光。

伪仪式感,并不能带给孩子幸福

去参加朋友孩子三岁的生日宴会。

妈妈准备得很用心,准备了很多美食和礼物,场地装扮了很多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,整个流程仪式感特别足。

唯一不好的,就是爸爸老出去接电话,一副很忙的样子。

握着孩子的手切蛋糕时,手机铃声又响起,爸爸把孩子交给妈妈:“你们切,我去接个电话。”

孩子立马哭了起来:“我要爸爸,我要爸爸。”

爸爸使唤妻子拉住孩子,头也不回地出去接电话。

妈妈哄了好久,孩子才平缓心情,切了蛋糕。

后来,妈妈说:“都说三岁生日很重要,这么个有仪式感的生日会,孩子会高兴吧。”

有种精致叫伪精致,让人误会自己的生活很高级。

有种仪式感叫伪仪式感,让人误会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很有心。

生活要有仪式感,生日要有隆重性。于是,办宴会,请朋友,仪式感十足地给孩子过生日,可到底为什么给孩子过生日,希望孩子能在生日宴会上得到什么,父母自己也没想过。

他们撑起了仪式感的架子,却从来没有关注过仪式感背后真正的含义:

给孩子真正的爱,陪伴和关注,这样的“在一起”才有欢喜的意义。

比起热闹的宴会,诸多的朋友,对孩子来说,他更想要的,其实是爸爸妈妈心无旁骛地陪着他,吹蜡烛,切蛋糕,把他抱在怀里,认认真真听他许个愿。

而不是多年以后回想起来,是爸爸匆忙放下他的手,转身选择工作的身影。

演员陈好曾说过:“我们家有亲子日,爸爸要在那一天无条件地陪伴孩子,有时候爸爸出差,他可能平时偶尔晚饭不在,但是他一定要把周末的时间空出来。”

陈好的老公,是KKP全球合伙人,自然很忙。

再忙,在亲子日这一天,他选择全身心地陪伴孩子。

这样的亲子日,就是陈好家独一无二的仪式感,是他们一家人亲子关系链接的根基,是陈好两个女儿,因为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与陪伴,衍生出底气的根源。

有仪式感的家庭,能养出最幸福的孩子,前提是,父母给孩子的仪式感里,透着真心实意。

敷衍了事的伪仪式感,再隆重,也无法给孩子带来幸福。

幸福仪式感的背后,是父母满满的爱与关注

村上春树说:

“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如果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在对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仪式,你会发现,它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。”

父母和孩子形成独有的仪式感,能让亲子关系链接得更亲密。

被父母认真对待过,被仪式感充盈过的孩子,这些童年的温馨记忆,会积攒成巨大的能量,绽放出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光。

曾看过何老师主持的一档节目,探讨仪式感。

有个女孩分享了自己的故事,在她家,一直践行着一个温情而简单的仪式,是妈妈提出来的,那就是每天出门前,都要和家人拥抱一下。

妈妈对她说:“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拥抱的机会。要让彼此知道,我们互相在乎对方。有个在特定时间的仪式,会让这个时刻和这个人,在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加重要。”

何老师非常感动,他告诉女孩:“你以后一定会越来越想念这个拥抱。”

那个女孩,成人后,去了离家18000公里的北京,她真的越来越想念那个拥抱,每每想起,不但让她感受到千里之外亲人的温暖和爱护,更给予她不断向前的力量。

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调查,数据表明,在家里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,远胜于物质的满足,甚至是学业,事业上的成就。

仪式感从来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,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惊喜,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富足。

父母在仪式感里让爱情得以保鲜,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是相亲相爱的,我们的家庭很幸福;

父母孩子在仪式感里得以亲子关系的链接,让孩子在父母对他的每一个拥抱,睡前故事和晚安里,构建起强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。

各家各有各的生活,自然也有不同的仪式感。

其实仪式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仪式感背后,父母付出的心血与投入。

赋予爱,孩子就收获暖与光;赋予关注,孩子就收获自我肯定与坦荡底气。

这些仪式感,会让普通日子自带光彩,积攒起孩子快乐的童年记忆,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光。

请相信,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仪式感,孩子就会从中收获到什么样的价值观。